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有一位被称作“青年革命之健将”的活动家。他师从李大钊,是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发起人之一,做过孙中山的秘书,在莫斯科亲耳聆听过列宁的教诲。他,就是高君宇。
青年革命之健将
1916年,20岁的山西青年高君宇考入北京大学理科预备班。
置身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沉浸于各种新思潮中,高君宇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思想学说,阅读马克思主义书籍,参与讨论国家大事。在李大钊的指引下,他很快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1919年,高君宇参加五四运动,是组织爱国游行的骨干之一。
1920年,他参加了李大钊等发起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11月被选为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的首任书记。担任领导职务后,高君宇不断组织各种活动,扩大团的组织,亲自指导青年学生的工作、学习,表现了出色的组织领导才能,被誉为“青年革命之健将”。
建党初期理论家
高君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结合中国革命的形势与任务,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他任党中央机关刊物《向导》的编辑兼记者,1922年9月至 1924年9月两年时间里,发表了近30篇文章。他还在中共北方区委的《政治生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工人周刊》等刊物上发表40多篇文章。他总结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经验教训,宣传工人运动,并参与编辑了轰动一时的《京汉工人流血记》。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后,高君宇积极推动国民革命运动,宣传联俄反帝。他的文章笔锋犀利,论证确凿,洋溢着热烈的革命激情,在理论界引起很大反响,被李大钊称赞“建党初期理论家,高公健笔人人夸”。
历史使命的走卒
高君宇为了革命奔波劳碌,领导工人运动,宣传党的主张,担任中央委员。他还作为孙中山的秘书,奔走各地,为协助国共合作事业做了很多工作。1924年5月,受李大钊的派遣,他准备回家乡建立国共两党组织、开展国共合作。就在离京的那一天凌晨,他和张国焘的住处——腊库胡同16号突然被军警包围。军警逮捕了正在睡觉的张国焘。高君宇住在厨房边的一间厢房,他急中生智,在脸上抹了煤灰,提起一个菜篮子,扮成厨师出门采购的模样,摆脱了军警的搜捕。
他工作起来废寝忘食,为节省时间,高君宇在住处附近一家小饭铺立了个吃饭折子,吃一顿饭让老板记一笔,过段时间再结饭钱。一次他带弟弟去吃饭,细心的弟弟发现折子上很多天没有吃饭的记录,便询问他是怎么回事。 他说:“工作忙时跑饭铺耽误时间,有沿街叫卖烧饼或烤白薯的路过我就买上两个,再喝点开水就不饿了。
长期繁重的革命工作,高君宇一直都是抱病坚持。超负荷的劳累使他体质不断下降,曾几次出现吐血,他也不在意。1925年3月,年仅29岁的高君宇被病魔夺去了生命,告别了他为之奋斗的事业和他挚爱的石评梅。按照他的遗愿,党组织将高君宇安葬在陶然亭湖畔。石评梅因忧思过度,三年后也离开了人间,她如愿地被安葬在高君宇墓旁,永远陪伴她挚爱的人。
“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这是高君宇写在自己照片上的一首言志诗,也是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