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活着就是为了消灭所有反动派。为了祖国,为了朝鲜人民,为了全人类解放,我们要守住这个阵地。”这是年仅28岁的杨根思,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带领战友宣誓的一席话。为了保卫阵地,他毫不畏惧地抱起炸药与敌人同归于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展现了共产党人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英雄气概。
苦大仇深,参加革命队伍
1922年冬,杨根思出生在江苏省泰兴县五官乡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在他4岁时,被地主折磨致死,母亲含冤成病,不久离世。贫困饥饿的逼迫,使得年幼的杨根思不得不顶着烈日风雪去给地主种田、放牛,仇恨的种子就这样深深埋在了他幼小的心灵中。15岁时杨根思被哥哥带到上海林记地毯厂当学徒工。在这里,相依为命的哥哥在包工头的压榨下死去,杨根思也备受压迫。杨根思亲身经历了旧社会的黑暗,目睹到劳苦大众遭受的迫害,渴望能改变这种不公的现状。
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新四军军部重建,部队迅速壮大,革命浪潮席卷整个南方地区。杨根思听闻家乡来了共产党、新四军,带领穷人闹革命,这消息让他无比振奋,回乡后立刻参加了民兵基干队。1944年2月,在革命队伍的影响下,杨根思毫不犹豫加入了新四军,成为革命战士。在部队里,杨根思向排长表达报仇出气的想法,排长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你可知道,这世界上有多少人在受苦受难,多少人家破人亡。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是完全为着解放人民的。”部队生活的耳濡目染,开阔了杨根思的革命胸襟,逐渐让他懂得更多的革命道理。在部队的诉苦大会中,杨根思看到许多和他一样遭遇的战友,进一步坚定了革命理想和信念。
浴血奋战,取得赫赫战功
1945年春,杨根思所在部队南下,收复了日军占领的浙西地区。国民党顽固派连续调集重兵企图歼灭新四军苏浙军区部队。杨根思跟随部队参加了粉碎敌人阴谋的浙西自卫战。在战斗中,杨根思敢打敢拼,拿着手榴弹冲进敌人阵地炸死哨兵,为先头部队赢得宝贵的进攻时间。战斗结束后,杨根思被评为战斗模范。抗日战争胜利后,杨根思和部队向山东挺进,行军路途艰难,他帮助队友背米袋、扛机枪,丝毫没有抱怨。11月,部队到达山东莒南,杨根思加入中国共产党,满怀激情地向党组织表示:“我这一辈子都交给党了。”
1946年,国民党公然撕毁停战协定,准备进攻解放区。在围歼泰安守敌的战斗中,杨根思冲在最前面,眼睛受伤不下火线,用18颗手榴弹歼灭屋顶的敌人,占领制高点,帮助部队取得胜利,再次被评为战斗模范。这期间,杨根思一心想在战斗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他看到爆破在攻城中展现的巨大威力,便下定决心报名学习。同年10月,在鲁南郭里集战役中,杨根思不顾敌人密集的炮火,三次将拉雷放在敌人碉堡下,为全歼守敌立下大功,被誉为“爆破大王”。此后,杨根思又在齐村战斗中,连续爆破敌人碉堡群并俘虏了近一个排的敌人,被华东野战军领导机关授予“华东一级人民战斗英雄”的称号。1948年,杨根思在淮海战役中被任命为新四军华东第一纵队第一师排长,率领一个加强排突入敌阵,以少胜多,获得“华东三级人民战斗英雄”的称号。1950年9月,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军五十八师一七二团三连连长的杨根思,受到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耿耿丹心,拼得此身为胜利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杨根思带兵由东线紧急入朝。东线多高山,气温达到零下30多度,战士们穿的还是华东军区发的薄棉衣、棉鞋。加上敌机轰炸,战士口粮不能及时供应,只能吃冻得硬邦邦的土豆。为了保证部队战士安全和鼓舞士气,杨根思每晚都在战士们睡下后查铺,并且寻找玉米壳给战士们铺鞋底防冻,讲解革命知识,鼓励战士们以坚强的毅力克服困难。
1950年11月29日,在第二次战役中,杨根思所在部队负责配合第九兵团作战,坚守1071高地东南侧小高岭阵地以阻击敌人向南突围。敌人猛烈的炮火和轰炸将工事摧毁了一遍又一遍,杨根思和连队战士一次又一次打退敌人的进攻。战斗间隙,杨根思对战士们说:“敌人凶,我们要更凶。子弹拼光了拼枪托,拼断了枪托再拼洋锹。绝不能丢阵地,丢阵地就是丢脸。”言毕,他带领战友们宣誓:“我们活着就是为了消灭所有反动派。为了祖国,为了朝鲜人民,为了全人类解放,我们要守住这个阵地。”数次阻击成功后,杨根思身边只剩下几个战友,而后续部队被阻隔在半山腰,无法上来增援。杨根思果断命令通讯员把重伤员背下阵地,在重机枪手打完子弹后又命令机枪手撤出阵地。面对蜂拥而上的敌人,杨根思从容不迫地抱起炸药包冲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
1952年5月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杨根思特等功,追授他“特级战斗英雄”的称号,列入《志愿军战斗英雄谱》,杨根思所在连队被追授为“杨根思连”。1953年6月,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杨根思“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的称号,并修建杨根思英雄纪念碑。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题词赞誉他是“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国际主义的伟大战士,志愿军的模范指挥员”。
杨根思烈士的事迹影响和教育了整个志愿军。在临清江反击战的时候,就出现了38位杨根思式的英雄。到了上甘岭战役时,出现了包括黄继光在内的68位杨根思式的英雄。黄继光牺牲后,从他的饭包里发现三本连环画,第一本就是《杨根思》。